×
您的位置:
象棋兵法之右相对左过宫包

象棋兵法之右相对左过宫包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武术体育

象棋兵法之右相对左过宫包的相关介绍

    这期栏目的主人公是我国象棋特级大师——光辉棋王杨官璘先生。杨官璘的出现,在象棋坛上创造了空前的奇迹,他是中国自有象棋历史以来,成就最大的棋人。为什么说杨官璘创造的奇迹是“空前”的呢?第一,他没有师承,棋艺完全是靠天才加上毅力,这在象棋名手中实在不可多得。而自己学棋,能达到他那样炉火纯青、前无古人的境界,更是自古以来,只此一人而已!

    1925年生于鱼米之乡的广东省东莞县农村,六、七岁起学棋,六岁时即以善弈知名乡里,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他是一个小商人之子,自幼就喜欢下棋,常和乡人对弈,年纪很轻,就获得了“东莞棋王”的称号。历任广东队教练、《象棋》月刊主编。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残局功力尤深。

    当过裁缝,23岁开始在广州游乐场打擂,并经常和南国名手卢辉、董文渊在一起切磋棋艺,研究古谱、残局,功力精深,从而为后来驰骋棋坛、南征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擅长析解弃马陷车局。能攻善守,残局功力尤深,往往能用兵来制胜,劣势谋和。

    四十年代居广州,享誉广东,一度去香港,1950年回广州。杨官璘人称“混世魔王”,后辈尊称为“魔叔”,是因为他布局精致,棋风诡异,水滴石穿的残局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杨官璘以其内向的性格,执着的进取,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地在棋坪上勤奋耕耘,不断攀登,他足踏南洋,汗洒海外,棋友如云。为把中国象棋推向世界作出了很大贡献。

    就中国象棋的发展史而言,民国时期一直到1960年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时期,杨官璘则是这一个时期的典型代表,是旧时代成就的集大成者,对橘中秘梅花谱留下的历史底蕴和民国时期与各路高手争雄习来的新棋路都有较全面的体现,中残局功力深厚,对布局的研究也初具规模。

    另当一提的是1960年15岁的胡荣华首夺全国冠军,标志着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和新时期的开始,布局研究成为中国象棋的主旋律,有许多研究成果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延续近三十年的胡杨争霸,则成为中国象棋史上一段精彩故事。由于杨官璘在国际、国内象棋比赛中的优异成绩和对象棋界的杰出贡献,杨官璘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