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百家讲坛之名相管仲

百家讲坛之名相管仲

  • 课程主讲:董平
  • 视频数量:4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百家讲坛之名相管仲的相关介绍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然而每一个成功的君主背后都有一个丞相来辅佐,管仲就是这样一个助力齐桓公夺取霸业的宰相。他辅佐了齐桓公40年,从一个商人出身的下层人士到能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首霸,他不愧称为是春秋的名相。为大家所熟知的著名成语:"管鲍之交"、“一箭之仇”都是出至于他。管仲同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的才能,他的德行可谓光耀千古。外唐网推荐的这部视频,将带您更深层次的去了解管仲。

    一,管仲的简介。(前723或前716—前645),生活在春秋中叶,齐国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名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他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名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青年时的管仲并无很大作为,曾与好友鲍叔牙一同经商。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而归齐。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此后管仲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公元前685年被齐桓公任为相,执行四十年,使齐桓公完成霸业。“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二,管仲的主张。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他却把“天”看成是“自然之天”。“天”只是日夜的更替,没有什么“神”在支配。他认为“水旱”、“饥馑”、“祸乱”等,并不是什么“天”对人们的一种惩罚,而是由于自然气候不好,由于“人道不顺”的结果。 管仲主张选举贤能,赏罚分明。他在齐国的举贤制度中规定每年实行“三选”(即乡长所选,官长所选,公所訾相)。乡长所属中如果有贤德之人不报告,就是犯了“蔽贤”之罪。管仲自己带头执行尚贤政策,亲自推荐放牛出身的宁戚为大司田,成为齐桓公富国强兵的得力助手。 管仲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倡“农战”。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先从经济入手,只有仓库里装满了粮食,才能谈得上道德。他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同时他还主张发展官营煮盐冶铁,制造农具,铸造钱币,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通过商人的经商活动,扩大交流,通货积财。管仲还对军制进行了改革,在国都的十五个士乡中,实行军政合一的编制,寓兵于民;把居民组织与军事组织统一起来,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五乡为军,国有三军。齐桓公亲率一军,高子、国子二上卿各率一军,编制好之后,不准自由迁徙。这样,居民们平时一起劳动,彼此熟悉,打仗时可以互相帮助,紧密配合,同时,还对国都以外无权当兵的奴隶居住区的居民进行了类似的编制,从而改革了西周以来的旧军制,使齐国有了一支平时能生产,战时能打仗的强大军队。 齐国经过管仲五年的内部整理,于公元前618年时,已兵精粮足,成为中原各诸侯中的一个强国。于是他们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之命以令诸侯”,开始了兼并诸侯、统一中国的霸业。他们尊周室,救邢部,南伐楚,北斩孤竹、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赐胙,为春秋五霸之首。

    三,管仲“富国策”。消费拉动内需,盐铁国有化影响千年。 首提盐铁国有 齐国财力之富,富在资产国有化和垄断经营上。齐桓公问管仲富国之策,并建议对房屋楼台、树木、六畜、人口征税,管仲一一否定之后,郑重提出了自己的富国策:“唯官山海为可耳”。管仲由此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 “官海”即齐国政府明确规定食盐属于国有,但在生产上实行官督民产,规定百姓在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煮盐;最后齐国政府设置盐官,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 官山”与此类似,国家把铁矿开采交给百姓承包,并根据产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润。简单的横征暴敛容易激起民变。“官山海”表面上并没有直接征税,不会引起人民的任何抱怨,达到“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是很高明的国家财政方式。“官山海”在管仲之后备受各朝重视,特别是宋元明清这千余年间,盐课收入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管仲的盐铁专卖思想传承至今,影响深远,成为春秋以后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的滥觞,后世因此尊管仲为“盐宗”。管仲还最早提倡专业化分工和优惠政策来刺激商贸等很有建设性的宏观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