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良种之战的相关介绍
-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是一个科教类栏目,面对的对象是普通大众而非少数专业人员,因此其内容是相对比较浅显的,学术性不是很强。因此我对它的思考和汇总是对里面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提炼,而不是过多的学习某个知识点,探讨一些专业知识。而录制这三期的节目的目的就是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唤醒人们对我国面临的植物资源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利用植物,保护植物。同时客观上也对每一位有责任心的当代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赢“良种之战”。
我们都知道当代的趋势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各国的“战争”都没停止,这种战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枪炮战争”,而是各领域的竞争和渗透掠夺:在金融领域有“货币战争”,在文化领域有“文化战争”,在植物领域也有“良种之战”。(这里的“良种之战”和其它的有些不同,所面对的对象不仅来自国外而且还有来自国内的若干问题的挑战)而良种之战自然是由在一线的相关植物方面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来担当应付战争的主力军了。
第一部分 豪华落尽见真淳(知识提炼)
壹 东方神稻:野生水稻
[总述]:
野生水稻是现代栽培稻的始祖,(野生稻有共有二十一个种类,我国有三种: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而现代栽培稻是人们由野生水稻“驯化”而来的,它只含有野生稻的一部分基因,其余的由于栽培技术有限或别的原因在驯化过程中丢失了。(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相比丢失了1/3的等位基因和1/2的基因型,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由于野生水稻含有水稻的全部基因,所以野生水稻对于栽培稻的新品种的选育和旧品种改良是有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的,它起着一个基因库的作用。
野生水稻的产量高、品质好、栽培范围广。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7%,比某些肉类都高;它的抗逆性极强,经常在污染的水旁边可以发现它的影子。在很多缺少矿质元素的土地上,它依然可以健康的生长。它的分布北至江西,南至海南,东到台湾,西达云南。其中在江西东乡发现了世界上最北的野生稻,在零下十几度都可以生存,耐寒性极强,被誉为“植物大熊猫”。
野生水稻具有很多优良基因:抗虫、抗病、抗草、耐寒基因,以及高效营养、高产优质基因 等,此外,还有许多未知的优良基因。
[科研应用]
1 中国“稻作之父”、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丁颖先生的“中山一号”“千粒穗”品系。
1933年丁颖在世界上首先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了第一个杂交品种:中山一号。“中山一号”不仅产量高、品质好,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耐寒性。在广东、广西秋天有寒露风,春天又有倒春潮,每年因为寒冷都有很多损失。而“中山一号”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所以在当地大范围推广,并持续种植了半个多世纪。
1936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品系由丁颖培育成功,它是由广东的早稻“早银占”与印度的野生稻进行杂交而得到的,在当时引起轰动。因为当时的栽培稻一穗只有100粒至200粒,最多300、400粒,而丁先生的达到了1000粒,甚至1300粒,这说明野生稻的潜力是很大的。
2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三系杂交水稻” “超级稻”
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将水稻的亩产由三百公斤提高至五百公斤以上,带来了水稻种植革命。此种水稻的父本是“雄性野生败育稻”(野败)。人类近亲不能结合,植物同样不能结合,必须是水稻远缘杂交才能得到高产的杂交稻。
“超级稻”则把水稻的亩产提高到了800公斤,被世界叹为“东方魔稻”。其第三期的计划是亩产900公斤,而这一计划也有望很快实现。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而且被推广至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增产不计其数,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胡思乱想”]
有人说:“一个物种关系着一个国家民运,一个基因,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这或许有些夸大,但自有其道理,是对生物技术工作者的肯定和勉励。
野生稻中蕴含着许多潜在利用基因,绝对是科研人员因该进行研究利用的对象,不知现在的进展如何?开发出的基因是否对人类无害?转基因作物一直在国内外备受质疑,甚至有人说搞生物技术的人是“有罪的”。我想,或许相关的技术仍有待提高和完善,而从野生水稻入手或许是一个方向。
片中提到了云南有少数民族以药用野生稻进行治疗肝炎、心脏等方面的疾病的现象,但是云南农科院的人说其没有科学依据。对此我是不同意的,片中提到:他们只是检测了野生稻是否含有能治疗相关疾病所需的必需成分而没有从实际的效果去考察,这是其一;其二,中医是有自己的一套独立理论的,至今尚不能简单地以科学解释,其本身就是一个未知领域,不能以简单的现有理论去解释未知现象;其三,就算实际没有治病效果,但是为什么当地祖祖辈辈能流传下来?这绝对是不合逻辑的!所以,这里一定有内容,值得认真研究。我想分子生物学是一定和医学,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紧密联系的,因为这里有很多的课题可以做,同时也是分子生物学前进的方向之一。
贰 种质资源的保护
[关于野生大豆]
野生大豆的生长环境: 河道旁、水渠边、芦苇塘边、排水沟等潮湿向阳的地方。可以生长在中性土壤、轻盐碱地甚至沿海岛屿海滩上。
野生大豆的分布: 野生大豆的分部较为广泛,东北至黑龙江,西北至甘肃省,西南至西藏自治区。
野生大豆的产量高、品质优越、抗逆性强: 野生大豆是草质藤本植物,多花多荚,它的单株荚数为20至3000个,最高可达3500个,而栽培大豆则在100个以下;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5%到55%远远高于普通大豆的40%以下;野生大豆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所以具有特殊的抗逆性,抗虫、抗病、抗冻的能力特别强,其中抗冻能力更是惊人:在-30度的温度下,大豆的种子可以安然越冬。
野生大豆的种类异常丰富,其中90%的大豆种类集中在我国。野生大豆的基因资源更是异常丰富,其中蕴含有罕见的不孕基因;小黑豆有天然的抗花叶病毒病基因。100粒普通大豆可重达80克,而最小的野生大豆100粒不到1克,这也是由其特有的基因决定的。
[种质资源的保护]
“种子不但是植物也是一切生物繁殖、进化的根本”,常言道“千金易得,一种难求。”强调的就是种子的极其重要性。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其中蕴含着很多宝贵的基因潜在资源。所以保护种质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保护种质资源,方法有:
“不断更新种子的发芽力;
建立种质库(种质库是指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低温保存设施)、种质圃;
进行原生境保护(使原生性植物能在野外正常生长而不被破坏)。”
[新西兰利用中国的种质资源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
在上个世纪初,一个叫伊莎贝尔的新西兰人来到中国,带回去了湖北宜昌的猕猴桃种子,交给了当地的有关人员种植,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想到,这一种,就把猕猴桃产业发展成了新西兰第二大支柱产业!新西兰的猕猴桃占国际市场的90%,而原产地中国则是0;新西兰猕猴桃连同其衍生的果酒、护肤品、旅游观光等产业每年可创造上亿美元的效益。而这一切是来源于他们对中国种质资源的盗取。
(猕猴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号称“果中之王”。其富含矿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其中维C含量极高:是苹果的20到30倍,柑桔的5到15倍。)
[美国利用中国的种质资源度过大豆危机]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成功培育出了抗孢囊线虫病的大豆,度过了其五十年代爆发的大豆孢囊线虫病。这种病害当时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当时病害爆发范围很广,遍及14个州,大豆普遍减产20%到30%,甚至绝收。而其培育出来的抗病植株正是利用了中国的“北京小黑豆”作为抗原,寻找到了抗病基因,又把抗病基因转育到当地大豆中,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危机。
这又是一起非法利用中国种质资源的案例。
[认识]
中国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做得极为不够,如果任由发展下去,恐怕真的要“亡国灭种”了。
保护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叁 “唯有牡丹动国色,花开时节又伤心”
幽谷佳人--兰花
涉及到的兰花: 丘北冬蕙兰(产地:云南) 杏黄兜兰(产地:云南) 慧兰(产地:湖北) 达摩兰(产地:广东) 胼胝兰(产地:海南)
兰花的种类: 按生态习性划分大体为:地生兰、气生兰、腐生兰。
兰花的根、叶、花、果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可用于治疗肺结核、肺脓伤、外伤接骨等;兰花叶可以治疗百日咳等等。
兰花是文人墨客喜爱玩赏的一种植物,它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地位和品味,所以它的价格一直攀升得让人瞠目结舌,其中都是人们的可以炒作,兰花也被人们戏称为“绿色股票”。无论是湖南还是云南,或是广州,都有“一盆兰花换一栋别墅,一株兰花换一辆汽车”的现象。兰花的价格从每株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野生兰花都被人们乱采乱挖殆尽,野生兰花基本濒于灭绝,形势岌岌可危!
可怜的兰花!
被爱还是被害?
唉------悲哉!
国色天香--牡丹
牡丹野生种:大花黄牡丹(只分布于我国的西藏)、 凤丹、 矮牡丹 、 紫斑牡丹 等八个;世界其它栽培牡丹都源于这四种野生牡丹。还有,其它野生牡丹都尚未加以利用。
牡丹的分布:北到黑龙江大庆,南到广东韶关,西至西藏林芝。
此外,牡丹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根皮可入药。
1987年,中国公布了第一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名录,仅把矮牡丹、紫斑牡丹、黄牡丹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如果我们对野生牡丹不加以利用,反被其它国家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药魂宝--土沉香
土沉香又称白木香,产于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是我国多种中药配方的主要用药,被誉为“中药魂宝”.已经结香的沉香木还是工艺、雕刻和宗教的上等用料。由于其主根发达,前期生长缓慢,所以产量很低,即使寿命在15到20年的土沉香每株也仅仅出产1到3公斤沉香,市场价为每公斤3000元到10000元不等。
[随想]
人们为花疯狂,一方面固然是利益熏心,贪婪无厌,但另一番方面,我国对植物方面保护的力度、开发的力度就做得好吗?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真是令人痛心不已。这里太需要一些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来做相关工作了。
本文字介绍来自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c252f0100ne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