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 课程主讲:汪杰
  • 所属机构:中南大学
  • 视频数量:28讲
  •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 课程时长:12小时49分钟
  • 课程人气:5508

比较文学的相关介绍

    本课程为中南大学比较文学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课程共28集,由外唐网整理免费共享。

          为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具有开放性和融通性思维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本课程以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世界眼光、比较意识、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结合、教学内容优化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的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课程内容设计以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类型、方法及比较文学原理的应用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比较文学学科历史、文学流派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教学过程中重视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导向,精选、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启思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建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编排与教学组织方面,一方面根据教师的科研专长分配不同时段的教学工作,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以学生为本位,在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生的智力特点和接受特性,避免大量抽象理论的单一阐释,而辅之以生动的案例、作品分析和课堂讨论。学习环境基于现有的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和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过程重视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注重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对方法论的把握,另外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课外作业、辅导答疑等,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研究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课程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比较文学具有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性质特点,主要方向和内容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具有其他文学课程不能替代的作用和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构开放性、融通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注重文学的多方面联系,将全世界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把各国文学置于这个整体结构中加以认识和比较,从两种或多种文化体系上观察文学现象,去发现文学之间、以及文学与其他人类活动领域之间的种种关系,从中揭示和把握文学的规律和联系。学生在已有国别文学和文学理论基础上,对已学中外文学和文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开拓视野,打通学科界限,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胸怀,从而在在不同文学及文化的比较中触类旁通,深化对中外作家作品及文学观念的体认,提高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并树立人文精神、协作精神,并激发学生对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兴趣。


      比较文学是一个文艺学分支,它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相互作用,继而对其艺术门类和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本教程的学习,你会对比较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 、钱钟书的《 谈艺录》、朱光潜的《诗论》等,在某个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奉献。70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成绩斐然。中国学派强调跨文化研究,大约可以概括或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对话研究”;“整合与建构研究”。

      产生于19世纪的比较文学,是专指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即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意识形态的关系的新型边缘学科。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着眼,充分揭示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文学所持有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探索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比较文学的任务。

      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世界上主要有法、美两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国文化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后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较,找出异同及缘由,以找出共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