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 《易经》智慧解读01
- 《易经》智慧解读02
- 《易经》智慧解读03
- 《易经》智慧解读04
- 《易经》智慧解读05
- 《易经》智慧解读06
- 《易经》智慧解读07
- 《易经》智慧解读08
- 《易经》智慧解读09
- 《易经》智慧解读10
- 《易经》智慧解读11
- 《易经》智慧解读12
- 《易经》智慧解读13
- 《易经》智慧解读14
- 《易经》智慧解读15
- 《易经》智慧解读16
- 《易经》智慧解读17
- 《易经》智慧解读18
- 《易经》智慧解读19
- 《易经》智慧解读20
- 《易经》智慧解读21
- 《易经》智慧解读22
- 《易经》智慧解读23
- 《易经》智慧解读24
- 《易经》智慧解读25
- 《易经》智慧解读26
- 《易经》智慧解读27
- 《易经》智慧解读28
- 《易经》智慧解读29
- 《易经》智慧解读30
- 《易经》智慧解读31
- 《易经》智慧解读32
- 《易经》智慧解读33
- 《易经》智慧解读34
- 《易经》智慧解读35
- 《易经》智慧解读36
- 《易经》智慧解读37
- 《易经》智慧解读38
- 《易经》智慧解读39
- 《易经》智慧解读40
- 《易经》智慧解读41
- 《易经》智慧解读42
- 《易经》智慧解读43
- 《易经》智慧解读44
- 《易经》智慧解读45
- 《易经》智慧解读46
- 《易经》智慧解读47
- 《易经》智慧解读48
- 《易经》智慧解读49
- 《易经》智慧解读50
- 《易经》智慧解读51
- 《易经》智慧解读52
- 《易经》智慧解读53
- 《易经》智慧解读54
- 《易经》智慧解读55
- 《易经》智慧解读56
- 《易经》智慧解读57
- 《易经》智慧解读58
- 《易经》智慧解读59
- 《易经》智慧解读60
- 《易经》智慧解读61
- 《易经》智慧解读62
- 《易经》智慧解读63
- 《易经》智慧解读64
- 《易经》智慧解读65
- 《易经》智慧解读66
- 《易经》智慧解读67
- 《易经》智慧解读68
- 《易经》智慧解读69
- 《易经》智慧解读70
- 《易经》智慧解读71
- 《易经》智慧解读72
- 《易经》智慧解读73
- 《易经》智慧解读74
- 《易经》智慧解读75
- 《易经》智慧解读76
- 《易经》智慧解读77
- 《易经》智慧解读78
- 《易经》智慧解读79
- 《易经》智慧解读80
- 《易经》智慧解读81
- 《易经》智慧解读82
- 《易经》智慧解读83
- 《易经》智慧解读84
- 《易经》智慧解读85
- 《易经》智慧解读86
- 《易经》智慧解读87
- 《易经》智慧解读88
- 《易经》智慧解读89
- 《易经》智慧解读90
- 《易经》智慧解读91
- 《易经》智慧解读92
- 《易经》智慧解读93
- 《易经》智慧解读94
- 《易经》智慧解读95
- 《易经》智慧解读96
- 《易经》智慧解读97
- 《易经》智慧解读98
《易经》文学学说解读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在曾仕强教授主讲的这部视频里,主要对乾、坤、屯、蒙、需、讼、师、比,这四对八个卦象的卦辞、爻辞、大象、彖辞等都进行了细致讲解。
《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在中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但自唐、宋以后,我们所读的《周易》,关于《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实上,大多都是根据汉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两卦的文言,拿来放在本卦下面。同时把《系列》的中间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来颠倒安排。等于我们现在读的《大学》一书,那是经过宋儒的安排,并非原本的《大学》的次序。现在对于研究《周易》来计,这点应当注意及之。自孔子至战国末期的易学:孔子授商瞿。商瞿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臂子弓[其人是荀卿之子]。子弓授燕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庄。此其一。又,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夫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真伪难辩,但确具有古代“易学”思想上的价值。此其二。西汉的易学:田何授(东武)王同子中、(洛阳)周王孙、(梁)丁宽、(齐)服生,四人皆著《易传》数篇,但后世已散佚。其次,自[东武]王同子中一系,再传杨何,字元敬。元敬传京房。房传梁丘贺。贺传子临。临传王骏·丁宽一系,又再传田王孙,王孙传施,传张禹,禹传彭宣。以上都是著名专长易学学者的传承。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由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著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承传焦延寿的易学,著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著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后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的论友谊赛,故在后世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开始是学京房的象数。后来才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亦步亦趋,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起来另辟蹊径,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解说《易经》。最为遗憾的,后世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