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探索发现动物演化之谜视频

探索发现动物演化之谜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科学探索

探索发现动物演化之谜视频的相关介绍

      我们知道,生命在地球上演化的历史漫长而神秘。生命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部动物演化之谜将从38亿年前说起,跨越40亿年的漫长时空,追寻动物演化的线索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还将展示未来2亿年动物及地球演化的前景。

      动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约一百三十万种。根据zoo3权威推崇出的最新动物定义为:自身无法合成有机物,须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为营养,以进行或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演化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演化的主要机制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自然选择的过程,会使物种的特征被保留或是淘汰,甚至使新物种诞生或原有物种灭绝。现今生物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来自30多亿年前左右形成的共同祖先,之后生物持续不断的演化。直到今天,世界上现存估计大约有13,500,000个物种。

      物种是指一群可以互相进行繁殖行为的个体。当一个物种分离成杂交受到阻碍的不同族群时,再加上突变、遗传漂变,与不同环境对于不同性状的青睐,会使变异逐代累积,进而产生新的物种。生物之间的相似性显示所有已知物种皆是从共同祖先(或是祖先基因池)逐渐分化产生。

      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演化理论,最早是由查尔斯·达尔文与亚尔佛德·罗素·华莱士所提出,并且在达尔文出版于1959年的书籍《物种起源》中详细阐述。1930年代,达尔文自然选择与孟德尔遗传合而为一,形成了现代综合理论。连结了演化的“单位”(基因)与演化的“机制”(自然选择)。这种有力的解释以及具预测性的理论成文了现代生物学的中心原则,使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得以作统一的解释。

      原本中文对“evolution”这个字有两种翻译。“进化”一词是来自日语(日制汉语)。而严复则是最早反对使用“进化”的人之一,后人在《天演论》书尾的名词表中写到:“evolution一词,严氏译为天演,近人撰述多以进化二字当之。赫胥黎于本书导言中实尝有一节,立evolution之界说;谓为初指进化而言,继则兼包退化之义。严氏于此节略而未译,然其用天演两字,固守赫氏之说也”。也就是说,严复主张以“天演”取代“进化”。

      根据台湾教育部所编辑的辞典,“进化”定义为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将“退化”定义为进化的反义词。而“演化”则定义为生物物种为了因应时空的嬗变,而在形态和与行为上与远祖有所差异的现象。

      目前中文对于如何翻译“evolution”仍有争议。支持使用“演化”的学者认为,演化在字面上的意义比较中性,能表达连续与随机的意义;进化则带有“进步”的含意。而且由于汉语中“进”与“退”是代表相反意义的两个字,因此若使用进化,则在逻辑上不易将“退化”定义为进化的一种类型。对翻译的争论也表现了人们对进化论理解的变化,过去“进化”多表示生物朝适应环境的方向演化,而当前多认为生物的演化是随机的,并没有进步退步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