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罗马狼孩的传说故事教学视频

罗马狼孩的传说故事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罗马狼孩的传说故事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在古罗马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罗马城市的建立者是两名狼孩,甚至在意大利罗马的市政博物馆里有一座母狼哺育两个人类婴儿的青铜像,整座铜像造型十分传神,那么,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青铜像是否真的能够证实这一段古老的传说呢?

    所谓的狼孩,就是从小到大生存环境一直是以狼为伍。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他们不会说话,能和狼沟通,习性与狼相同。由于长时间的与狼群为伍导致孩子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各方面都逐渐趋向狼群。专家讲到,人的成长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声称在某地发现行为古怪颇具动物习性的野人或兽孩已屡见不鲜,其中这些兽孩很难学会人类语言,尽管后期被人类收养,但他们仍保留着一些动物的本性,具备着某种动物的“特异功能”。对于兽孩,他们身上总是难以抹去“人与动物的不了情”,更加增添了神秘色彩,同时也让人们怜悯他们的处境。目前,美国listverse.com网站列举出了全球十大兽孩和野孩。

       1920年9月19日,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面约1000千米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年长的估计8岁,年幼的一岁半。

       大概都是在生后半年被狼衔去的。两人回到人类世界后,都在孤儿院里养育,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她们的言语、动作姿势、情绪反应等方面都能看出很明显的狼的生活痕迹。

    她们不会说话,发音独特,不是人的声音。不会用手,也不会直立行走,只能依靠两手、两脚或两手、两膝爬行。她们惧怕人,对于狗、猫似乎特别有亲近感,其次中小孩。白天她们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到处乱窜,象狼那样嚎叫,人的行为和习惯几乎没有,而具有不完全的狼的习性。

    这两个狼孩回到人类社会以后,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没有充分的计划性。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会为跑腿受到赞扬而高兴,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这些行为表明,卡玛拉正在改变野孩的习性,显示出获得了人的感情和需要进步的样子。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中国也有类似狼孩、猪孩的报道,结果和印度狼孩大致相似。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从狼孩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大脑的生理状态,而更多地受到后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在小时候形成的习惯以后很难改变,这说明一个人小时候的生长环境及受到的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习惯可有意识的培养,但更多的是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因为幼儿模仿能力强,容易对周围人的言行效仿,无意中就学会了,如果常和幼儿生活的人有良好的言行示范,就能促进幼儿养成好习惯;反之,亦然。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小时候一旦形成了以后就难以更改。因此幼儿教育不可忽视,从中也应理性看待中学教育,不要对中学教育的效果太理想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