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历史教学视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历史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业历史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1954年组建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纪录片《千古之策》是一部反映新疆发展历程的大型电视历史纪录片,全面纪录了新疆自西汉以来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壮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光辉业绩,真实再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艰苦创业的历程。

    兵团现有14个师(垦区),174个农牧团场,4391个工业、建筑、运输、商业企业,有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司法机构,总人口245.36万人,在岗职工93.3万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据史料记载,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屯垦戍边作为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国策。中央政府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西汉,以后历代相袭。这对统一国家、巩固边防,促进新疆社会和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则是这一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壮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朝着工农商学兵相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兵团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建水利,开垦荒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逐步形成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较多的工业体系。随着兵团国民经济体系的确立,兵团的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到1966年底,兵团的各项事业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曾于1975年被撤消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其建设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到200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建起了数千公里的绿色屏障,形成了1064千公顷新绿洲,建起了石河子、五家渠等一批新兴城镇;团内生产总值占自治区的1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新疆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的农牧团场、工交建商企业在依法向当地政府纳税的同时,几十年来坚持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建设,每年抽调大批技术人员到附近的县、乡、村举办种植、农机等各类培训班,推广先进技术;从1964年起,每年筹集资金帮助地方搞规划和建设,为各民族群众送医送药,给予各方面的帮助。为支持新疆工业发展,兵团还把已经建设起来的规模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业无偿移交给地方,为自治区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兵团作为新疆稳定、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坚持劳武结合,与军队、武警、人民群众共同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军、警(武警)、兵(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近五十年来在打击和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破坏和渗透活动,保卫祖国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屯垦戍边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兵团精神

    “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始终是兵团屯垦戍边高扬的旗帜。热爱祖国,是兵团人的信念,也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在长期的屯垦戍边社会实践中,兵团人还把这一信念、准则具体表现为对兵团的热爱,对团场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热爱,坚信热爱劳动,建设边疆,就是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兵团人的无私奉献就是为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毫不犹豫的牺牲自身利益。在新疆大规模地开发时期,兵团人把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这些企业已成为今天新疆的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构成了新疆工业化、现代化的起点,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为边疆的稳定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兵团50多年来发扬艰苦奋斗光荣传统,节衣缩食,历经无数艰辛在荒漠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建立了一座座团结和工矿企业,形石河子市象征开拓进取勇于开辟的雕塑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体系,创造了人类改造戈壁沙漠、征服大自然的奇迹,为新疆的大开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在50多年来的屯垦戍边活动中,兵团人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屯垦戍边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开拓进取,把所掌握的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于生产中,把内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引入新疆,不仅开创了现代大农业的先河,也开创了现代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先河。在新世纪,兵团人以激情与胆识开拓创新,发展了庭院经济、精准农业、三北防护林、小康连队、金边工程、白绿红工程、膜下滴灌等新型农业,促进了新疆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祖国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