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新川藏线传奇》全集的相关介绍
川藏公路最初起点位于雅安,终点西藏拉萨,于1950年4月兴建,在1953年全线贯通,担负着联系祖国东西部交通的枢通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军事价值,在整个川藏、青藏公路的修筑过程中,3000多名干部、战士和工人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
1950年初,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完成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使命时,毛泽东主席指示进藏部队:“一面进军,一面修路”。11万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人员和各族民工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战斗意志,用铁锤、钢钎、铁锹和镐头、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
在4年多的时间里,川藏公路穿越整个横断山脉的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色齐拉等14座大山;横跨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拉萨河等众多江河;横穿龙门山、青尼洞、澜沧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战胜种种困难。工程的巨大和艰险,在世界公路修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位于大雪山中段的折多山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真正的藏区。以往,不过折多山不知川藏公路之难,这里的山口海拔4298米,路面极窄,塌方常见,冬季雨雪不断。如今,改建后的川藏公路已不复往日的艰险,道路平整、宽敞。折多山一线的地理地貌由于受岷江、大渡河等水系的强烈切割,地形高差大,沟壑密布,山岭纵横,且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带有典型的亚热带温湿谷地特征。
川藏、青藏公路通车前,从拉萨到四川成都或青海西宁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需半年到1年时间,到1989年,全区共运输各类进藏物资1000多万吨,出藏物资112.7万吨,大大促进了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况,对于西藏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在拉萨建立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
3 养护情况 编辑本段
川
藏公路修建时,受历史条件和经济、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公路修建时间短、工程等级低、施工粗糙,基本上属军用急造公路,加之沿线水文气象、地形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各种山地灾害频繁爆发,故阻车、断通经常发生。
1977年以前,在四川和西藏的施工部队,以及852大队(武警交通独立支队前身)的通力配合下,对部分路段按公路老六级技术标准进行了改建,并将部分临时性桥涵建成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建筑。1978年以后,国家中断了对川藏线整治改造投资,使本来技术标准就低、病害又多的公路,难以抵抗日益频繁、规模和范围日趋增大的山地灾害袭击。1979年至1984年间,全线平均每年断通164天以上,1985年达270天,至1992年,全线年平均断通达180天左右,川藏公路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为巩固国防和维护西藏边疆地区的稳定,加强国家经济建设,从1985年开始,国家又开始对川藏公路进行整治。
1996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养护经费为平均每公里3000元左右,除去人工事业费后所剩无几,无法安排中小修工程、大修及抢险救灾,只能尽力保通,难以进行恢复和整治。1991年,国家根据川藏公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量预测结果,考虑到投资的局限性和灾害分布特征的特殊性,制定了“分区段合理整治”的原则,并酝酿确定了建立机械化养护保通队伍、强化路政管理措施、建立川藏公路全线或重点路段道路病害数据库及预警监测系统等养护保通措施。按照上述原则及措施,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1996年10月,组建了武警交通川藏公路机械化养护支队(2001年根据武警总部有关文件精神更名为武警交通第四支队),担负西藏境内地质最复杂、自然灾害最多的竹巴笼至东久桥(K3359 000—K4129 500)782.5公里区段的养护保通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