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非洲历史传奇故事详解教学视频

非洲历史传奇故事详解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非洲历史传奇故事详解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非洲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古代希腊称其为利比亚,四面分别濒临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和红海,在民族、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同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关古代史的许多问题只能靠零星的考古发现及口头传说加以推测,迄今未成定论。

      人类的出现 

    在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时,非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英国博物学家C.R.达尔文和T.H.赫胥黎在19世纪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设以来,尽管目前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已有相当一部分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诞生地在非洲。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从猿到人各阶段的大量化石,对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作出了积极的特殊的贡献。

      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已绝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远祖可能是森林古猿。这两种化石在非洲都有发现,而且是迄今已发掘的同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原上猿”,时代属渐新世。非洲发现的森林古猿属中新世早期,也早于在欧亚两洲已发现的同类化石。

      在肯尼亚特南堡发现的属拉玛古猿类型的肯尼亚古猿威氏种,经钾氩法测定,年代在1400万年以前。发掘者在发现该古猿的中新世晚期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许多被砸裂的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在同一地方还发现了边缘已被磨光的石块。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都发现过兼有猿和人的特征的南方古猿化石。1924年在南非发现南方古猿头骨。1959年在今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距今约200万年的"东非人",以及1973年起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的距今 300万年的古猿化石,均属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可分为纤细种和粗壮种两类,其脑容量已达400~500毫升,较拉玛古猿增加近一倍。据研究,南方古猿已具有使用工具和说话的能力,具有形成中的人的许多特征,对研究人类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1982年在肯尼亚的巴拉戈伊发现 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人类学家认为这些化石的发现有可能填补拉玛古猿与南方古猿间的空白,为研究人类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又一线索。

      能人:1961年,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具距今180万年的人骨化石,它比“东非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并被认为是石器的制造者,因而在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能人已能够制造工具,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而成为“完全形成的人”。1972年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又发现了被称为“1470号人”的能人头骨化石。其生存年代可能为距今290万年,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的莱托利地区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人骨化石,而且还发现了莱托利人直立行走的脚印化石。据钾氩法测定,属于距今359~377万年以前。一些学者根据遗骨特征与能人相近似,且能直立行走,认为莱托利人应为人类最早的成员。但由于莱托利的地层中未发现石器,这一点尚有争论。

      直立人: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万年。同中国发现的元谋人、北京人属同一类型。直立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高于能人,除热带雨林外,在非洲许多地方都已发现他们的骨化石或使用过的工具。

      非洲出现智人的时间约在距今10万年到 5万年之间。此后人类体型变化较大。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从事不同活动,人们在肤色、头发、眼鼻形、身材、头型、脸形等方面都显示出地区性差别。非洲大陆北部,很早就显示出地中海沿岸居民所具有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约在距今 1.2万年前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大主要人种:黑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黑人又分苏丹各族与班图各族两大系统。科伊桑人肤色略黄,分科伊族与桑族两支。俾格米人肤色呈浅棕色,身高一般为1.4米,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

      石器时代 

    非洲的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两大体系。北非即地中海沿岸部分,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比较一致,因而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撒哈拉以南地区发展情况与欧洲有别,因而使用了一套单独的分期体系。1927年在南非举行的关于南部非洲石器时代文化的学术讨论会上,把南部非洲的石器时代划分为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个时期。这一分期法现已被普遍接受,并略加修改应用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这里着重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时代。

      早石器时代  

    在坦噶尼喀北 部奥杜瓦 伊峡谷发现 “能人”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最原始的石器。世界上发现这种被称为奥杜瓦伊型石器的地方仅限于非洲东部,其存在年代约距今300~250万年以前,奥杜瓦伊文化的典型工具为砍斫器。继奥杜瓦伊型之后,在距今150万年前还出现了阿舍利复合型石器。使用这一石器的遗址分布较广泛,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河(扎伊尔河)东部、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都有发现。有些遗址中石器品种相当多,说明非洲原始居民的生活开始多样化。

      中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2.5万年前,非洲开始向中石器时代过渡。这时期石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加工也更为细致,有一部分已经过打磨,一部分已装有把手。石器品种也在增加,除挖掘、砍斫工具外,还有尖头器、刮削器等。遗址数量也远远超过早石器时代,分布也更为广泛,说明非洲人口有较大增长,遗址堆积层较厚,说明人们已不再不断地迁移。从遗址中往往能分辨出火塘所在处,说明火的使用已相当普遍。遗址中发现的兽骨化石以母兽和幼兽为多,说明狩猎技术虽有进步,但仍不够高。海边的遗址中还发现大量贝类和海豹、企鹅骨头的化石,说明当时已能捕捞海味。这一时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出现了与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相适应的两种文化。森林地带的石器具有明显的木材加工特征,如重型手斧、大尖状器和高背“刨刀”,此种石器文化前期称桑戈亚文化,后期称卢本班文化,其代表性石器为经两面加工的细长尖状器。草原地带的石器早期有福尔史密斯型,后期有斯特尔拜型。

      在北非,相当这一时期的石器文化有霍尔穆桑文化、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阿塔林文化。

      晚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非洲石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体积进一步缩小,品种更为繁多,磨制石器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出现了弓箭和陶器。晚石器时代的石器由于体积小、制作精致而被称为细石器。尼罗河流域出现细石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万年至1万年;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约在公元前 1.4万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约在距今2万至1.2万年间。非洲的细石器主要有卡普亚型、威尔顿型、史密斯菲尔德型、纳奇库富型和奇托利亚型等。非洲晚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动物遗骨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狩猎技术已有重大突破。磨制石器的增多说明植物性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石器时代艺术  

    在非洲北部,北起阿特拉斯山脉,南至热带雨林,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的广大地区,以及包括今南非、莱索托、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安哥拉直到坦桑尼亚的南部非洲都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的岩画和岩雕。这些非洲史前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表明了非洲古代居民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已能确定年代的岩画和岩雕来看,撒哈拉地区最古老的作品已有1.2万年以上的历史(见彩图),而南部非洲最古老的作品则有 2.8万年的历史。撒哈拉地区多数是前第5千纪以前的作品,南部非洲多数是纪元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