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回归清朝历史讲解教程的相关介绍
土尔扈特部落在历史的记载中其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明末清初时属于我国蒙古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明朝末年就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
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史籍上就有漠西蒙古族的记载,元朝又有了“西蒙古的记载,史称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明朝又称“瓦剌”,清朝称“厄鲁特”、“额鲁特”、“卫拉特”,外文书籍又称为“卡尔梅克”、“克尔梅克”、“哥尔梅克”。“斡亦剌惕”是蒙古语,它最早的含义比较普遍的解 释有两种:一种含有蒙古语“卫拉”即“近亲”“邻亲”的意思,有“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一种含有“林中百姓”“林中人”“林中民”之意。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更主要的是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来称谓的。他们曾经过着林中采集渔猎的生活,草原上的牧民称他们为“槐园亦儿坚”。也就是林中百姓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变迁,明代西蒙古出现了“大小四卫拉特联盟”,卫拉特一词更具有“亲近者”“同盟者”“联盟者”的实际意义和词源意义,尤其是18、19世纪帕拉斯、施密特等外国史学家认为“联盟说”更合理。从四卫拉特联盟角度分析,前一种说法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俄国的布里亚特蒙古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则认为卫拉特是由“卫”——“林木森林”——加“阿拉特”——“百姓”组成的,即“林中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解释更接近事实,理由较充分,颇具权威性。土尔扈特部落是中国卫拉特蒙古中其中的一个部落。
东归路线
历史的记载中,土尔扈特部落的先祖是王罕,亦称翁罕。据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史集》记载,王罕所率领的是克列特部, “克列特”一词,蒙古语古老的形式是(客列亦惕)现在发音为ere。土尔扈特一词与克列特有着密切的联系,“克列特”有“包围”、“警卫”的意思,因为王罕家族中的克列特人确曾充任过成吉思汗的护卫。而土尔扈特方言中“护卫军”亦称土尔扈特,因此,克列特便称为土尔扈特。从古老的族源学考证,“克列特”原是土尔扈特部落的一个姓氏,王罕的姓就为“克列特”,以后发展成为一个氏族。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政府设立的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其中最大的一个旗就是“克列特”旗,也就是汗旗,各代汗王均属此旗。其分布地域最广,人数最多,文化素质最高,权力最大,历史最悠久。土尔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一部分,他们自古就生息在贝加尔湖一带,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光荣历史的部落。
17世纪30年代,由于相邻的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形成威慑力量,土尔扈特部的首领不得不带领全体部众,跋山涉水,迁徙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沙俄强迫他们当兵打仗,强迫他们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但土尔扈特部的人民决不屈服,他们时刻想念着祖国,克服了各种困难,保持着跟清朝中央政府和蒙古各部的联系。1771年1月,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就绪的马车、骆驼和雪橇,在跃马横刀的骑士们卫护下,一队接着一队,陆续出发,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在缺粮挨饿、疾病流行的折磨下,又击溃了紧跟在后面的沙俄追兵。直到6月底,土尔扈特部历时半年,行程一万多里,历尽千难万险,损失了全部牲口,付出了人员减半的巨大牺牲,终于踏上了家乡故土,投入了祖国的怀抱。清政府对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十分重视,乾隆邀请土尔扈特部的首领来避暑山庄觐见,派御前大臣亲去迎接。土尔扈特人民“所至如归”,重新安居乐业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