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二战空战作战全程记录历史教学视频

二战空战作战全程记录历史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二战空战作战全程记录历史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自从莱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进行了有动力的飞行后,时间仅仅之过了70多年人类就突破了传统的飞行科技,欧洲的各个强国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以供陆军使用,那时的飞机还主要用于侦察,但是,军人们已经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件新式武器用于战争了。

    意土战争中,意大利航空队在的黎波里的成功初步显示了飞机的威力,预示了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将发生革命性变化,从而引起世界各国军方的瞩目和效仿,并极大地促进了军事航空业的发展。至1913年初,航空大国真正的航空部队已初步组建起来,并建立了各种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开始了军用飞机的研制历程。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厂生产的"BE·2"型飞机,便是军方对飞机的兴趣日趋浓厚的产物。不过,当时许多私人品业谋求改进的还是与比赛相关的飞机性能,而且由于军方还没有为飞机规定明确的作战任务,从而在订购飞机时对规格的要求也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范。除了要求容易驾驶以及能够为陆、海军执行侦察、搜索任务以外,军方对飞机性能别无他求。因此,这一时期飞机的型号和部件还根本谈不上什么标准化,在飞机军械以及投弹方面的实验工作做得也很少。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第一架重于空气的飞行器成功飞行的历史仅有11年。飞机的性能虽比诞生之初有了很大改进,但还存在许多弱点。飞机的载重量、飞行速度、航程还很小,飞机的操作、安全性能也较差。气候往往对飞行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尤其重要的是,许多军队指挥官还不具备洞察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的战略眼光,他们赋予飞机的主要任务也仅仅局限于侦察、搜索。军人们目光短浅的结果是没有在组织工作方面为建立航空兵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于飞机是一种新出现的武器,高级指挥员们大多对此持怀疑态度,中级指挥员又不具备进行飞行管理所必备的经验,因此,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将担任航空勤务的低级军官提升至相当高的指挥岗位。这样做又引出了许多新矛盾。尽管这些初级军官了解新的部队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既没有接受过充分利用与其职务相一致的指挥权的训练,也缺乏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与他们级别相当的其他兵种指挥官打交道的权威。再说,航空兵本身还是一个级别较低的兵种,大部分新上任的指挥官也不愿意用手枪和手榴弹等威力并不大的东西去承担风险。于是,那些富于想象力、充满激情与积极性的飞行军官的工作热情便受到了严重打击。更为严重的是,航空部队的一些高级军官本身也对自己的作用缺乏理解和远见。不过,飞机向实战方向的发展与完善仍在缓慢地进行。德国和法国已经开始尝试在飞机上安装机枪,英国和美国也有人私下进行此类试验。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已拥有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航空部队。这支空中力量由帝国陆军航空勤务队和帝国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分别从属于陆、海军,遂行陆上侦察、情报收集以及海上搜索、救援任务。不过,德国扩大航空部队的重点并没有放在飞机上,而是放在了齐柏林飞艇上。他们指望用这些庞大的飞艇来进行战术、战略侦察。然而,德国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即齐柏林飞艇极易遭受损失——为了获得有价值的情报,飞艇必须下降到可能被炮火击中的高度,然而飞艇中贮存的是易燃气体,一旦被炮火击中,后果不堪设想。

    在德国拥有的所有飞机中,大约半数为"鸽"式单翼机,这种飞起来十分平稳的飞机由奥地利人埃特里希研制成功并根据合同在德国生产;其余飞机是拉进式双翼机。当时,德国航空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飞行小队,每个飞行小队由6架飞机组成,整个航空兵共有41个小队。这些战术单位中的34个被分配给集团军和军一级的指挥官运用,其余7个编成独立的航空中队,由陆军航空督察处实施单独的行政领导。

    规模仅次于德国航空兵的是法国陆军航空兵。法国陆军航空兵受法国总参谋部航空处领导,基本战术单位是飞行中队,飞行中队的编制因飞机种类而异。AE鋐1中双座机飞行中队由6架飞机组成,单座机飞行中队则由10架组成。在威尔伯·莱特于1908年应邀前往欧洲之前,法国人设计生产飞机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飞机必须可以自由飞行,驾驶员的职责不过是操纵它,就像司机驾驶汽车一样。那些笨重平稳的双座飞机就是根据这个指导思想研制的。自威尔伯在巴黎的表演取得极大成功后,莱特兄弟更富有挑战性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一批法国人,并由此产生了全新的设计观点。这些人认为:真正的飞行只能是由一架基本上不稳定的飞机完成的;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行员必须像骑师驾驭骏马那样去操纵飞机,使其顺应自己的意志。那些灵活性较强的单座飞机正是这种设计思想的产物。此外,影响设计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发动机的种类。当时,较重型的的飞机倾向于采用水冷式直列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功率相当大。而轻型飞机倾向于采用品缸旋转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汽缸围绕曲轴成星形排列,曲轴一端固定在机身上,螺旋桨则安装在旋转的曲轴机匣上。这样的设计使发动机结构简单而紧凑,体积大大缩小,重量也大大减轻。安装这种发动机的飞机飞行性能因而也得到改善。

    与此同时,英国人也逐渐注意到了发展航空兵的必要性。191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飞行队,下属陆军航空联队和海军航空联队各一个。不久,英国又成立了皇家航空勤务队,作为一支独立的航空部队隶属于海军。这样,英国的航空兵就由皇家飞行队以及皇家海军航空勤务队两部分组成。英国航空兵的基本战术单位是中队,每个中队由3个小队组成,每个小队编制4架飞机。在中队之上是联队和旅。至一战爆发,英国航空兵共有飞机56架。然而,英国飞机的种类极为复杂,为数不多的飞机竟包括了近10种型号。而且,英国人从来就没计划过把相同型号的飞机编在一起,而是常常把快速单座飞机与五花八门的低速飞机混合编组,极大影响了飞机性能的有效发挥。更为严重的是,英国飞机的生产规模还过小,必须依赖法国生产的飞机来满足其需要。这意味着皇家飞行队在战时将不得不受制于法国的飞机生产能力,只有在法国满足了自身的需要后,英国的空中力量才有可能得到补充和加强。直到1916年,英国的飞机制造业才开始基本满足皇家飞行队不断增大的需要。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航空兵还处于相当幼稚的时期,但是,飞机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飞机上的武器装备也逐渐由手枪、手榴弹发展成为机枪、炸弹。其后的战争实践证明,飞机的参战使战争的整个作战样式、战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类的残杀也从地上海上一下子飞到了空中。

    1914年8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在当时是一种令人无法预料的新型战争:庞大的军队、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数码对峙几月甚至几年的战线……战前人们谁也不会料到飞机会在这次战争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事实却向人们证明:空中作战的许多样式是在这场战争中播下的种子,从此以后,空中作战思想就开始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并进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

    几百年以来,骑兵一直把自己视为陆军的眼睛,因为它可以搜索敌人,并将敌情报告给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却使骑兵受到了"威胁",因为一架飞机在几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样的侦察任务,而且飞行员在几分钟内即可将获得的情报送交司令部。

    侦察是飞机在军事上的第一个应用领域,也是飞机在大战初期的核心任务。1914年9月3日,法国的一架侦察机发现德军已经不再绕着巴黎的西郊向前疾进,而是向东直插这座城市的内部,从而将他们的右翼暴露于外。这一情报使法军掌握了德军的弱点。法军抓住时机,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战役,阻止住了德军的进攻,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