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列表:
太平洋:电力设备行业深度报告:如何看待锂电池的竞争模式,探究格局发展? |
下载文档 |
资源简介
>
汽车智能化奠定高能量密度为电池终局方向。汽车智能化是趋势,也就奠定电池终局方向是高能量密度,或三元或多元或新元素电池。如果汽车智能化趋势是不变的,那么电动车电池作为“心脏”功能,必然需要提供足够的电量。汽车不像手机可以静态充电使用+也不可无限堆叠电池用重量(电池质量大,会损失续航里程)换电容量,假设未来汽车智能化功能需要损耗50%的电量,按照当前的续航里程打半折,续航里程在300公里左右,这就与作为车属性从导入期到爆发期的逻辑基点相反,我们认为,未来主流场景的电池终局的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锂电企业从“忍能”两条线寻求生存空间,寡头企业Q2提价意愿不会积极,逆境扩张市占率,形成雪球效应。对于锂电企业而言,“能线”代表技术创新带动的向上空间,“忍线”代表成本下降驱动的向下空间,中间则为企业的生存空间。在现有技术体系下,行业“能线”的天花板已经能够看见(除非另辟蹊径,创新出新元素电池突破行业“能线”天花板),企业技术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忍线”的向下程度,生存空间就比同类企业大,所以当前阶段下,成本为王,以规模+良率等形成雪球效应。能线:技术迭代进程放缓,锂元素电池行业“能线”上限
加载中...
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