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美太极功夫扇的相关介绍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是作者继太极功夫扇之后创编的姐妹篇,目的是丰富老年朋友健身活动内容,增加趣味性,多样性,增强健身效果。
夕阳美太极功夫扇同样以武术动作为基础,适当吸收京剧、舞蹈成分,结合中国功夫歌曲的内容、节奏、构成了载歌载舞,快慢相间,刚柔并举,活泼新颖的特色。
全套共56个动作,分做六段和两次过门。活动场地大约5m*2m。
第一段动作结合《中国功夫》歌曲每分钟66拍慢板,每动八拍,动作柔缓自然,轻灵沉稳。
第二、四段动作结合歌曲和每分钟104拍快板,采取了长拳类武术动作,每动四拍,节奏鲜明,动作干脆舒展。
第三、五段动作结合歌曲念板,采取了南拳,八极拳、形意拳,陈式太极卷的发力动作和刀、枪、剑、棍等器械的动作。每动也是四拍,动作刚健有力,旋转、纵跳穿插其间。
第六段重新回到每分钟66拍的慢板,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主,每动八拍,在平稳柔和的动作中,增加变化和对比,使内容柔而不淡,趣味深长。
两次过门选取了间歇的造型动作,既可以调整一下体力,也可以集体表演时组成波浪或队形变换。
与太极功夫扇相比,两者都是以中老年朋友健身为创作目的,运动强度中等,全套结束心率构为120次/分,其中跳跃、发力动作不超过150次/分。在内容上,力求两套动作相互补充,避免重复,本套内容在动作变化和表演效果上有所提高。没有武术基础的初学者,通过12-15个小时的教学,基本可以掌握。针对一些老年朋友初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我们对其中几个难度较大的动作介绍了两种练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练。
本片包括片头片尾共10个视频文件,rmvb格式。
一、【简介】
李德印(1938- )著名太极拳家。河北安新人。
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随祖父李玉琳、叔父李天骥习武,受到严格训练,精通太极拳、行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剑等武术。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留校负责武术教学、研究工作。多次担任全国及国际性武术比赛裁判长。1990年担任国家武术队太极拳教练,取得第11届亚运会太极拳男、女项目的金牌,并指挥了亚运会开幕式中日两国太极拳大型表演。先后参加了《48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等国家规定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多次担任全国电视教学节目及国际裁判培训班指导老师。应邀赴日本、英国、美国、瑞土、瑞典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讲学传艺。2001年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应邀担任辅导名家。
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研究、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很高的国际声誉。曾获“中华武林百杰”“全国优秀裁判员” “国际武术裁判”称号。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武术学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北京市大学生武术协会主席。
二、【业绩】
四十二式太极拳的设计师----李德印教授
武术世家,三代名师
李德印教授1938年出生于河北省中部农村一个家庭。爷爷李玉琳幼年丧父,是李家的独子,母亲怕他夭折绝后,自幼便送他拜师习武,不料从此使李家走上弃农从武的道路。李玉琳师出名门,先后拜李存义,郝恩光学习少林拳,形意拳,拜孙禄堂学习孙式太极拳,八卦掌,拜李景林学习杨式太极拳,武当剑。曾任上海尚德国术馆馆长,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哈尔滨太极拳社社长。被誉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太极拳开拓者”
父亲李天池走上了武医结合的道路,以太极拳,气功,按摩治疗病人,成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的著名医生。
叔叔李天骥,毕业于山东省国术馆,得到父亲和孙禄堂,李景林名师的指教,曾任哈尔滨国术联合会主任,工业大学讲师,中国武术队第一任总教练,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他主编了“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等第一批国家统一武术教材,广泛流传世界各地。
李德印幼承家训,在爷爷的严格监督下八岁开始习武。从小学起爷爷就为他订出了“白日习文,夜晚习武”的规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坚持练功。从最基本的三体式,太极起势练起,一招一式直到爷爷认为满意为止。就这样“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练就是十二年,打下了坚实武功基础。
1957年李德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专业,这是全国著名的一所大学。他本来的理想是毕业以后作一名出色的经济师,然而他的体育才华引起了学校的注意。他在学校是优秀的短跑跨栏选手和摩托车运动员,并且代表学校取得了北京市大学生太极拳比赛冠军。在他身边带动了一大批武术爱好者,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太极拳热。学校决定在体育课中增设太极拳内容,聘请他毕业以后留校做体育教师。爷爷,父亲,叔叔都鼓励他继承家业,做家族中第三代武术接班人。这样的背景下终于使李德印走上了武术事业的人生。
让太极拳走进大学课堂和千家万户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体育项目,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却长期被冷漠。不少学校认为它“神秘难学”“江湖体育”不适合大学生拒绝列入教学之中。李德印却认为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兼修,自然协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现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健身手段。做一名中国大学生不了解武术和太极拳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失误,也是对民族文化的菲薄。在学校的支持下,他把简化太极拳列为学生体育必修课,使大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接受轻松愉快的太极拳学习。同时在课余开展了“打拳,做操,跑步”为中心的体育活动。每天清晨和课间随着太极拳音乐翩翩起舞,成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普及内容。两年以后他组织的学生武术队一举夺得了北京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的13块金牌和团体冠军。
学校教学之余李德印还热心效力社会活动。从1975年开始,他担任了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和北京市太极拳指导组长的工作。在市体育总会领导下,他团结武术同仁在全市建立了200个太极拳辅导站,培训了上千名太极拳辅导员。中国自古就有“闻鸡起舞”的健身传统,每天清晨这些辅导员分布在各个公园,广场义务指导群众练太极拳,在现代都市的紧张生活中,为千家万户送去健康和温暖。
为了有力地推动太极拳开展,他邀请作曲家创编了太极拳和太极剑音乐,编写了多种教材,开展了电视教学和全市太极拳交流评优活动。
李德印为太极拳的普及倾注了大量心血,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指导。他的教学深入浅出,教法生动,热情耐心,连续十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太极拳辅导员,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称他为“辅导员的辅导员”。不久前北京市万名太极拳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24式太极拳的大型表演,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彼此配合默契,动作优美一致,通过电视转播向全国展现了自己的风采。
让古老太极拳造福当代,传向世界
中国太极拳历史久远,扎根民间,李德印为了探求太极拳的真蒂,他几度拜访少林寺,武当山向修炼高深的主持和道长求教。为了深入全面领会太极拳,他虚心地向老一辈武术家学习,向李经悟学习陈式太极拳,向徐致一学习吴式太极拳,向孙剑云学习孙式太极拳,向郝家俊学习杨式太极拳和推手,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整理出版了杨式太极剑,武当太极剑,主编了全国第二套太极拳教材---四十八式太极拳。在整理编写和教学指导中,他既保留了太极拳的传统特点又把握了现代生活的需要,帮助群众更科学,更方便地学练。例如他发现不少人打拳中配合呼吸难以掌握,他便仔细研究了太极拳气沉丹田的运气要领,总结出一套在自然平稳的前提下,结合动作和劲力变化,采用拳势呼吸,自由呼吸和调整性呼吸交替运用的规律,帮助一些人克服憋气和浮气现象。再如他针对多数初学者时间紧,难记难学的状况,编写了分解教学口令,采用动作分解与连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年人记忆好,贪多求快的特点,他从基本功,基本规格上从严要求。对年纪大,体质差的人他以鼓励为主,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注重健身效果,区别对待。对一些受门户之见,江湖说教影响的人,他进行武德教育和科学分析,使他们摆脱争强斗胜,妄自尊大,玄虚迷信的心理,他对每个学员都倾注了爱心,把教好太极拳造福大众,看做自己的天职和对社会的回报。
为了使更多的国际朋友了解和学习中国太极拳,从1975年开始,他和几位老师一起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办了太极拳学习班,参加的人有各国驻华使馆官员,专家,商人和他们的家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五十多个国家600多人参加了学练。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对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赞不绝口,他说“历史上中国荔枝传到我国,成了人民喜爱的水果,今天我要把太极拳带回去,使它成为我国人民喜爱的运动”。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在北京的时候也参加了学习班,她在结业典礼上,高兴地代表美洲学员做了汇报表演,然而谁也没有发现这时的李德印在路上不慎脚骨骨折,他忍着剧烈伤痛,坚持到场参加学员的毕业典礼,直到学生离去,汗水湿透了全身,他才请来医生包扎治疗。
1981年李德印受北京市的派遣赴东京传授太极拳,与日本太极拳爱好者结下了深厚友谊。2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日本教学访问,向他学太极拳的上至日本首相,议员,自民党干事长,下至平民百姓,青年学生,近万人次,成了日本太极拳爱好者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位八十三岁的老妇人拉着他的手感谢的说“中国太极拳治好了我的脑软化症,使我重新站立起来,我要争取在八十八岁亲自到北京天安门练一套88式太极拳”。1982年前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到中国访问的时候,特别约见李德印等老师到下榻宾馆一起打拳,成了两国报纸的重要新闻。1990年在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李德印亲自指挥了1500名中日两国太极拳爱好者作了联合精彩表演,开创了太极拳大型国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