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熊莹舞蹈教学之安徽花鼓灯

熊莹舞蹈教学之安徽花鼓灯

  • 课程主讲:熊莹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舞蹈教程

熊莹舞蹈教学之安徽花鼓灯的相关介绍

    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民间人们给花鼓灯艺人起的绰号有“小金莲”、“小白鞋”、“草上飞”等,就不难看出花鼓灯舞蹈非常讲究脚下工夫。动作溜得起,刹得住,放和收十分鲜明,既有速度、力度的对比,又有拧倾、刚柔、动静的对比。无论是其精湛的舞蹈、动听的歌唱还是精彩的小戏,花鼓灯歌舞总能让你打开眼界。

    舞蹈中男子还要有精彩的翻筋斗。花鼓灯中女子叫兰花,男子叫鼓架子。男女在表演上十分细腻,手绢和扇子是花鼓灯舞蹈的表演道具,运用十分奇妙,在诸多同样道具的汉族民间舞中特别突出,使得它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活秀丽 。

    花鼓灯在民间流派众多。就流传地域和表演风格上来看,大致可分凤怀两派。风派讲究男女角色的传情,动作小巧玲珑,优美细腻,怀派讲究动作轻捷,风流洒脱。

    花鼓灯艺术是我国民族民间优秀艺术,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中国汉民族舞蹈的杰出代表和中国九亿农民艺术代表,在世界舞蹈艺术中有独特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东方芭蕾”。

    “花鼓灯”的历史。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在淮河岸边的涂山氏国,禹的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和女娇,在涂山上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都赶禹王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据说从此就有了花鼓灯。但花鼓灯真正有史可考应源于宋代。据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 事实上,宋代以来,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 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主要美学特征。花鼓灯把情节性的双人歌舞与情绪性的集体歌舞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它的出现应该符合宋代汉族民间歌舞的发展潮流。说花鼓灯源于宋代应当比较符合实际。 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花鼓灯流行区域逐步扩展,逐渐形成了以蚌埠怀远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二十多个市、县。特别是1932年,淮河流域人民为了庆祝大灾后的丰收,大闹花鼓灯,这一时期,花鼓灯的表演艺术有了很大发展,舞蹈动作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