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中国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也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更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学习中国古典舞外唐网特意收录了这部中国古典舞教学视频。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复杂,技术难度高且运动幅度大,因此,需要表演者关节韧带和肌肉柔韧性强。中国古古典舞的舞姿有开又有关(开、关指外旋和内旋)。足的应用除了勾、绷、开、关之外,还有内翻和外翻。关节需具备多种能力,使关节的屈伸、外旋与内旋、外展与内收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中国古典舞的舞蹈演员需要有较全面的软开度能力。
舞姿与身法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舞姿是造型,身法是韵律,它们之间的变换可以构成千姿百态,舞姿的子午相立体造型,是由拧倾、屈伸、俯仰、纵横等形状所构成的,它呈现出拧倾中的宛转与修长,屈伸中的收与放,俯仰、纵横的交融与变化。这个变化决定着舞姿的幅度、速度、平稳度。这“三度”又需要人体中段的高度柔韧与力量为基础。至于连接舞姿的身法更是以腰为轴心而发力带动全身的。无论是提、沉、冲、靠,或是平圆、立圆、8字圆以及拧、倾屈……关键都在腰的应用。所以,腰部的应用能力和脊椎的屈伸、回旋与侧旋是完成舞姿和身法的关键。
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和身法都离不开圆的规律。足要在踝关节处作勾、撇、绷;小腿要在膝关节处作跨、蹁;大腿在髋关节处作环动;手在腕关节处作上盘、下盘;前臂要在肘关节处作晃手;上臂要在肩关节处作摇臂;腰、胸、颈要回旋……都在围绕一个“圆”字。
表演中国古典舞还需要爆发力强的跳、转、翻技术的能力。例如:许多弹跳必须借用爆发力强的快速腾空方法去赢得空间,完成各类空中技术,达到古典技术美的程度。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因所用重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如平旋类属于直立重心,拧倾类属于螺旋重心,而俯旋和仰旋则属于平衡重心。而“以腰为轴,以臂为轮”的翻转,又是中国古典舞的特殊技巧。
总括起来,中国古典舞表演者需具有的特殊能力可分为如下五个方面:关节柔韧的幅度;舞姿身法的回旋与环旋;跳的爆发力;转中的三种不同的舞姿的重心;翻中的水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