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双人拉手舞蹈入门教学视频

双人拉手舞蹈入门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视频数量:9讲
  • 所属机构:
  • 课程时长:55分钟
  • 所属分类:舞蹈教程

双人拉手舞蹈入门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源自于高山族的拉手舞就像是舞蹈的名称一样,是一种以手与手相拉为基础的舞蹈,属于民族的自娱舞蹈但却在高山族民间存在的历史最为悠久,《双人拉手舞蹈入门教学视频》杨艺亲子示范教你拉手舞的基本舞蹈动作。   “拉手舞”的动作主要由“上步”、“撒步”、向各方面的“抬腿”、“踏脚”等步法组成,由于节奏、组合的变化,舞步颇为丰富。男子还有大幅度的向前跳跃、全蹲,继而直立起等较激烈的动作。拉手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两旁人相拉,通常称“小拉手”其中又有手拉手及用小拇指互相勾连等不同方式。一种是隔一人相拉,形成互相交叉的连臂拉手,通常称“大拉手” 。“小拉手”时,双臂可前后、上下大幅度甩动或屈于身体两旁。“大拉手”则不便甩动手臂。“拉手舞”多沿圆圈或面向圆心进退,此外亦有单排、双排、螺旋、龙摆尾等队形。因表演时舞者携手,且歌且舞得名,在台湾高山族聚居区厂泛流传,舞者人数不限,或三五人,或数十人乃至上百人之众。舞蹈队形多样,或成单排、双排,或围成半圆、圆圈沿顺时针方向进行,并根据祭礼的内容和目的,男、女分别成队,或男女相间交插排列。表演时,由一两名歌舞能手领唱,众人重复主要词句唱和,或以“阿依呀哦耶”“哦依呀”等衬词呼喊伴唱助兴。领唱者排在队列前面,或在场地中央指挥众人歌舞前进。歌词除各祭礼的传统唱词外,还可以即兴编唱。   表演时的拉手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舞者相互间双手自然拉起,或以小拇指互相勾连,人们称之为“小拉手”;另一种是舞者和两侧间隔一人,于身旁一人的身前或身后交叉拉手,手臂相锁,此为“大拉手”。由于舞者拉着手,所以上身动作不多,而是侧重脚步的变化。步法有:“左右悠抬”“上步后撤”“单脚左跳”“双脚跳跃”“全蹲跃起”等。小拉手式:双臂多前后或上下不同幅度地摆动,身体前俯后仰。着盛装的男子深向前弯,使帽子上的长羽毛拂地而过,轻扬而起,很有特色。大拉手式:以队形排面的变化居多,或向两侧移动,或先向圆心密集,继而后撤散开。参加人数少时,歌舞清新;人数多时,舞蹈场面壮观,歌声如潮。   “拉手舞”是高山族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凡婚姻、喜庆节日之时,均跳此舞。台湾高山族地区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已有这种歌舞活动了。   《北史·流球传》中记载:“歌呼踏蹄,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扶女予上膊,摇手而舞。”这种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踏地为节的情形,与今天高山族“拉手舞”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清代《台湾生熟悉图像》中画有一幅身着高山族服装的若干人,拉手而舞的形象。其独特的拉手方法及踏足环舞的姿态,亦与今日“拉手舞”相一致。其图题字为:“诸邑收成之后,各社齐集数日,歌舞赛戏名曰做田”,可知此图像反映的正是高山族人民在丰收之后,歌舞欢庆的场面,这与如今在“丰收祭”时欢跳“拉手舞”的习俗刚好相吻合。“拉手舞”男女均可参加,日常娱乐时,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盛大节日可达数百人之众。舞时,分别围成一圈或数圈,通常由一位歌舞能手担任领唱。歌词内容有歌颂祖先的、赞美英雄的、祝贺丰收的、鼓励生产的、歌唱团结的及见景生憎爱分明即兴而歌等。在歌词中往往有很多虚词、衬词,如“哪罗弯哪依哪哟”、“因乃哟嗬因海呀”等,有时一段歌从头至尾都用虚词,也有在开始或中间加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