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希特勒二战科技研究历史纪实

希特勒二战科技研究历史纪实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 课程人气:501

希特勒二战科技研究历史纪实的相关介绍

    二战德国能够成功施展“闪电战”横扫西欧,在苏德战争前期迅速占领苏联大片疆土,无不依靠其空军近距空中支援配合装甲兵部队集群突击的“闪电战”战术,而这样的战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先进的坦克和航空技术。

    苏德战争过程中,德国在西线能够与英美僵持,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大西洋给英美海军运输以及作战部队造成重大损失的德国潜艇部队。数量并不庞大的德国潜艇部队取得辉煌战果,正是依靠着德国当时世界领先的潜艇战术和技术。先进的坦克技术、潜艇技术和航空技术几乎是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辉煌战果的核心技术保证。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 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经过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二战对军事武器的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雷达,喷气式飞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有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纳粹德国在战争前期“闪击”波兰,迅速完整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占领,之后绕过马奇诺防线仅用短短六个星期的时间迫使法国投降。从军事的角度上讲,德国虽最终战败,但是德国仅以一国之力横扫两大陆军强国波兰和法国,于战争中后期同时对抗英美苏三大世界军事强国的战绩,足以证明二战德国在军事战术和军事技术上的卓越成就。而先进的坦克技术、潜艇技术和航空技术几乎是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辉煌战果的核心技术保证。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能够迅速击败波兰和法国,在西欧战场上去的巨大胜利,无疑得益于其在领先世界的装甲集群突击作战的装甲兵战术以及其先进的坦克设计制造技术。 德国坦克技术的早期发展。德国坦克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初步地技术发展,但是德国与苏联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坦克设计能力却与苏联向关联。进过德国坦克的起步要比英国和法国晚,但是缺乏一战中使用坦克经验的德国却没有受历史遗留的固有经验的限制。

    德国在二战前的重建中对于装甲兵的重视主要吸收了一战战壕战的惨痛教训,重点利用战术上的革命性优势来弥补在国力和战争潜力方面的不足。 战争初期使用I、II型坦克完善集群战术。德国在二战初期大规模装备的I、II型坦克是以训练为基础的轻型坦克,严格地讲只是装备机枪和小口径火炮的“坦克类”装甲车,但I、II型坦克帮助德军训练出了大量的成员和并且完善了集群战术。而实际上,I、II型坦克在作战能力很难满足德国军队所面对的军事环境要求,所以德国在吞并捷克之后大规模生产和装备38T坦克,作为III型坦克的补充力量,它的整体性能上明显超过II型坦克。 依靠III、IV型坦克发动革命性的装甲集群“闪电”突击战术。在二战中,III、IV型坦克才是德国装甲兵真正用来实施闪电战的主战装备。III型坦克被设计成以反坦克和快速突击为重点的重型坦克,而装备短管75毫米炮的IV型坦克则用来直接支援步兵作战。III、IV型坦克是德军为了满足闪电战的要求而开发的,但德国本身缺乏坦克设计的经验,故而早期的III、IV型坦克在火力和防护上存在一定缺陷。为弥补火力不足上的缺陷,德国人将他们先进的火炮技术应用于III、IV型坦克的改造,以III、IV型坦克底盘为基础发展了多种型号的突击炮和自行火炮,使得德国装甲部队的打击能力得以加强,并使得德国装甲兵在西欧战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苏德战争开始,德军装甲部队遭遇苏军T-34型坦克。德军凭借III、IV型坦克在西欧战场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德国装甲兵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德军同样计划以闪电战的快速突击在短时间内击溃苏联军队,但是苏联广大的国土和糟糕的道路延迟和消耗了德国的装甲突击力量,而且作为德国陆军突击矛头的装甲兵开始遇到KV-1和T-34的巨大威胁。德军进攻苏联时的坦克整体技术水平要优于坦克技术落后,型号杂乱的苏联,虽然德国坦克装备中没有能够在技术上压制T-34和KV-1坦克的型号,但是装备III、IV型坦克的德国装甲部对具有良好的通信条件,并且拥有经过I、II型坦克丰富训练经验的士兵,在良好的装甲部队战略战术指挥下,在1943年夏季之前与指挥拙劣的苏联坦克部队的作战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但此时,德国III、IV型坦克火力缺陷仍然在苏德战场上逐渐显现。德国坦克虽然在生产精度和设备完善程度等细节上要优于苏联坦克,但是其适应战略战术技术发展需要的发展潜力早已经落后于苏联坦克。 针对T-34型坦克,设计生产V(“黑豹”)和VI(“虎”)式坦克。德国针对苏联的T-34型坦克,开发了堪称德国战争期间设计经典的两款坦克——V(“黑豹”)和VI(“虎”)式坦克。这两款坦克在火力和防护水平上甚至能够与IS-2这样的重型坦克相抗衡,而且德国设计师在借鉴T-34先进设计的同时,保留了传统上精密机械的特征。凭借精良的设计,“黑豹”和“虎”式坦克威力极大,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击毁了大量的苏军T-34坦克。但是这两款坦克并没有表现出苏联坦克所具有的整体平衡的设计思想,因其复杂的机构以及过大的重量导致其机动性较差,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故障频出,再加之德军的装备维护修理能力不足,导致在整个战役中因故障而放弃的坦克数量众多。而且这两款设计先进的坦克给德国较为落后的工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压力,使得这两款坦克产量非常低。 走向坦克重型化极端。而后,德国设计师在坦克的设计上走入了误区,先后设计开发了更为笨重的“虎王”式、“象”式以及超重型“鼠”式坦克,使得已经处于英美联军和苏联红军两面夹击的被动状态下的德军机动性更为糟糕,而且使得坦克产量进一步降低,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总结与评价。德国坦克在二战期间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个从先进到落后再到误区的状态。德军超越其他国家的战术理论、多人分工的炮塔和全面装备无线电设备,使德国坦克在战争初期获得了巨大的技术和使用优势。德军在“闪电战”中首先实践了革命性的集中使用装甲兵快速突击的战术,证明了全新的装甲兵战术体系所具有的巨大威力。 苏联T-34式坦克的出现使德国坦克设计师受到很大的触动,使得德国人走向了重视火力、防护而忽略机动性和可靠性的极端。结果不仅给德国工业造成巨大压力。在苏德战争中后期大规模的消耗战中,坦克这种技术兵器的数量其实要比质量因素更为重要。德国“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相比于苏联坦克在技术性能,杀伤力,防护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但是坦克部队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在于战斗中消灭了对手多少坦克,而是在战役中突破对方战线后给对方整体战线所造成的损失。“闪电战”的成功正是由于德军发挥了装甲部队突破战线的重大作用,进而迅速击败波兰和法国。而当德军挥师东进,苏联广阔的道路和糟糕的地理和天气条件使得德军装甲部队消耗巨大,再加之希特勒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使得“闪电战”转变成了消耗战。此时性能平衡性更为良好的苏联坦克的作战效果和作战效率要优于产量低、机动性和可靠性较差的德国坦克。消耗战开始就注定了德军的最终失败。 德国坦克技术在二战初期处于世界领先的水平,但是相比于德国所掌握的资源,其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很低。而后出现的苏联的T-34坦克体现出了现代主站坦克的大部分技术特点,整体水平上已经超越当时的德国、英国和法国,给德国装甲部队造成巨大威胁。“T-34危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德国坦克设计思想上的误区。之后设计出的“黑豹”和“虎”式坦克虽在单体部分性能上优于T-34,但实际上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其整体水平仍不如苏联坦克。至此德国装甲兵实际上已经在坦克战中输了。德国装甲部队的失败在于德国综合国力和坦克设计上的失误,其辉煌更多是在其革命性发挥装甲部队集群迅速突破战线的装甲兵战术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