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 01 性质与沿革
- 02 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 03 的成就及贡献(2)
-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 05 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 06 学习的目的与方法
- 07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证概述
-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
-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
- 12 第一篇:小结
- 13 第二篇:痉病
-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
-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 16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概述
-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
-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
- 19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1)
-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
-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
- 22 第四篇:概述、虐病证治
-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辨证
-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
-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
-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
- 29 第六篇:虚劳病辨证
-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
- 32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4)
- 33 第六篇:小结
- 34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1)
- 35 第七篇:肺瘘、肺痈证治(2)
- 36 第七篇:肺账证治 、小结
- 37 第八篇:奔豚气病证治
- 38 第八篇:小结、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篇
- 39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2)
- 40 第九篇:胸痹病证治(3)
- 41 第九篇:心痛病证治(2)
- 42 第十篇: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概述
- 43 第十篇:腹满病辨证(2)
- 44 第十篇:实热性腹满病证治
- 45 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证治
- 46 第十篇:寒疝、宿食病证治
- 47 第十篇:小结;第十一篇:概述、肝着
- 48 第十一篇:肾着、脾约、心伤等
- 49 第十一篇:小结
- 50 第十二篇:留饮、伏饮
- 51 第十二篇:痰饮治则(2)
- 52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2)
- 53 第十二篇:四饮证治(3)
- 54 第十二篇:支饮病案分析
- 55 第十二篇:痰饮治法小结
- 56 第十三篇:消渴小便不利证治
- 57 第十三篇:小便不利淋病证治
- 58 第十四篇:水气病
- 59 第十四篇:血分、水分
- 60 第十四篇:四水证治
- 61 第十四篇:综述黄汗证治与现代研究
- 62 第十五篇:黄疸病脉证并治、概述
- 63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1)
- 64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2)
- 65 第十五篇:黄疸证治(3)
- 66 第十五篇:仲景退黄八法及临床应用
- 67 第十六篇:惊悸吐衄·····概述
- 68 第十六篇:吐衄下血证治和预后
- 69 第十六篇:小结、第十七篇:概述(1)
- 70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2)
- 71 第十七篇:概述、呕血证治(3)
- 72 第十七篇:下利证治、小结
- 73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病脉证并治
- 74 第十八篇:阳痈证治(2)、第十九篇:杂病综述
- 75 第二十篇: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
- 76 第二十篇:妊娠常见诸疾证治
- 77 第二十一篇: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概述
- 78 第二十一篇:产后病证治
- 79 第二十二篇:妇科杂病概述
- 80 第二十二篇:妇人杂病证治、结束语
金匮要略(80讲)的相关介绍
解压密码:FUGN2F7J82SXSGCSB7ASSRFWHQHVM2S8
大家都知道金匾要略是我国中医经典古籍之一,外唐网为您推荐这部金匾要略教学视频是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王雪华主讲的精品教程。而王教授恰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金匮要略》教程的主编者,这样您还发愁学不好,听不懂金匾要略知识吗?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金匮要略》3卷25篇,第2篇至22篇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科病证脉治,论述精要,为读者提供了辩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之一。书中重点论述了内科病证,诸如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血、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40多种。同时还论述外科、伤科如痈肿、肠痈、浸淫疮、刀斧伤等病证。此外,设有女科病证的专篇论述。该书以疾病分篇,论述每种病证的不同症型和不同阶段的治疗,以及"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临床实践,便于后世业医者分析比较,学习掌握治疗中的圆机活法。此外,书中另有脏腑经络病脉,摄生养慎以及饮食卫生、饮食禁忌和食物中毒的防治等论述。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地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所谓"内所因")列于发病的首位。重视四诊合参,以脏腑经络为辨证重点,结合营卫气血、阳阴五行等理论。在论治方面,重视预防和早期治疗,所谓"上工治未病"。强调在治病时必须照顾整体,调整脏腑功能。
《金匮要略》共收集方剂262首,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所收载的大部分方剂,确有较高的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萎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方,均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所载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后世方剂学发展的重要依据。
《金匮要略》除汤、丸、散剂内服和针灸治疗外,还载述了温熨、坐约、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外治法,为临床治疗学和保健卫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记载的若干急救卒死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符合科学性。《金匮要略》自北宋刊行后,历代均有刻本传世。其中常见的有明代赵开美刻本。历代注释和研究《金匮要略》的著作亦颇多,但远远不如《伤寒论》。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