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清空全部播放记录
QQ登录
微信登录
QQ注册
微信注册
已有6,718,781人加入外唐网
微信扫码登录
我已阅读并同意 《外唐网网络服务使用协议》
手机号注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网络服务使用协议》
设置密码
愿所有人都能从这本实战手册里面掌握一些好玩且有效的工具,提升团队的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对工作乐在其中。
金秋十月,在 QCon 上海 2016 的会场,新一期的《中国顶尖技术团队访谈录》又与您相遇了。首先感谢您来到 QCon 现场。借此机会,先聊聊 QCon。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新兴的技术,最新积累的技术实践,正好可以拿出来做个分享。
InfoQ 一直致力于“促进软件开发领域知识与创新的传播”,而 QCon 就是我们的举措之一。每次 QCon,我们都要挖空心思,邀请业界技术背景深厚的专家担任联席主席、出品人,一同来挖掘、筛选最有价值的话题,邀请最有实践经...
本期杂志文章的主题都略带深沉,但是这也是符合技术人个性的,在深沉中为了自己的技术人生的呐喊,呼唤那个最精彩的自己。浪迹技术圈这几年来,我一直认为技术是有性格的。或易或简,或张扬或稳重。隐藏着创立者的意气风发,也关乎那些忠实拥护者们的孜孜以求。架构师,则是这种性格的代表。他们有太多的曾经,有曾经敢言破除一切推倒重来的豪气,也有曾经搔首而求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韧劲。回首架构师的成长路,足迹深浅,沉积的是阅历,是深深的智慧。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的 ArchSummi...
过去十年,中国已俨然成为全球创业氛围最浓厚的地方。随着大众创业号角的吹响,创业公司、创业平台和风险投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津津乐道于各类成功企业家的奋斗史,憧憬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故事主角。颠覆与重塑是创业者口中最流行的两个词汇。在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中,传统产业模式就像风雨飘摇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新商业模式的巨浪拍得稀碎。混乱意味着机会。创业者就可以努力让自己成为重塑完成的新产业格局中的必要组成元素,从而成为行业洗牌的受益者。
春光明媚,花开正好。当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应该正是 QCon 北京 2016 的现场。既然来到了现场,想必您对 QCon 已不陌生。QCon 于 2007 年首次在伦敦举行,之后便遍地开花,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人。
2009 年 4 月,QCon 来到北京。当时 Spring 之父 Rod Johnson、ThoughtWorks 首席科学家 Martin Fowler、eBay 杰出架构师 Randy Shoup、SitePen 的 CEO&D...
对于这本小册子,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意外。之前 InfoQ 发布的迷你书主要是《架构师》月刊,现在这本《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会刊》又是做什么的?
这是我们今年在运营大会品牌方面的思路转变的尝试。会刊将保持平均每月一期的发布频率,内容都是精选历届 ArchSummit 大会的讲师演讲,同时加上对于未来大会筹备的进展通报和讲师采访。希望以这种形式,让我们的读者对大会有一种持续和全面的了解,增强参与感。我们和参会者的关系,不再是一年两次的短暂交流,...
曾经听许多前端从业者说:“前端发展太快了。”这里的快,十有八九是说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余下的一二,大抵只是抒发一下心中的苦闷罢——前两日刚习得的新技术转眼就“落后”——仔细品味这苦闷,除却不得不持续奔跑的无奈,更多的是一口气,一口卯足了劲儿也要把新知识全数揽入囊中的不服气。作为刚入行的新人,对这点体会颇深。就像是蓦地从某个时间点切入,半数时间向前走,半数时间向后看,瞻前顾后,回味揣摩这十年间的岁月精魄,还得翘首盼着花花新世界,不时再问自己一句,这样走下去真的会好么?是的,其实答案人尽皆知,同...
谈到开源,多数人的脑海中闪现的一定是开源软件,一旦说起开源软件,那么就可以如数家珍的列出一些软件,如 Linux、Firefox、OpenStack、Docker、Hadoop、Spark;列出一些代表人物,如 Linus Torvalds,Eric S. Raymond,列出一些代表性的公司,如红帽、Google、Facebook、github、blackduck;列出一些组织,如 Apache 基金会、Linux 基金会、OSI、Eclipse 基金会、Python 基金会等。总而言之...
很难准确说“开源”运动始于何时,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分享和协作的优良传统,即使在计算机诞生之前亦是如此。1980 年,Usenet 新闻组的建立,为黑客们的分享和协作提供了巨大便利,从那时起,开源软件开始真正登上历史舞台。1983 年,一个长着大胡子的工程师发起了 GNU 计划,宣布要建立一个完全由自由软件组成的操作系统。他对软件自由几乎原教旨主义般的追求,给开源软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他不认为自由软件就是开源软件)。1991 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学生给 Usenet 新闻组发了一条消...
借着极客邦科技在旧金山举办“中国技术开放日”的机会,我在硅谷附近呆了一周,有机会实地拜访了很多知名的 IT 相关企业,包括 Uber、Twitter、Linkedin、RocketSpace 等,也通过各种形式近距离地与当地的华人技术圈做了深入的沟通,感觉收获很大,也逐渐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们离硅谷到底有多远?”
在硅谷期间,华人工程师问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你觉得硅谷这边的华人和国内技术人员有什么区别”,老池(池建强)在活动现场的一句玩笑话在我看来或...
双十一可以说是各个电商平台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也是他们系统压力最大的一天。在高频、高额、高密度的交易场景下,如何能为用户提供稳定而流畅的购物流程,成为了各个电商一年中的工作重点,而双十一,正是对这一年工作的一次检验。去年,我们报道了京东、天猫、蘑菇街三个电商平台的双十一促销活动,其中蘑菇街坦言自己考试没及格,而天猫的表现最为抢眼,已经突破了之前的交易记录,创下历史新高。今年双十一,苏宁向京东开战,号称平京战役,而阿里更是搞出大动作,与湖南卫视联袂在水立方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双十一晚会。双十一,...
本次的《中国顶尖技术团队访谈录》·第三季挑选的六个团队虽然都来自互联网企业,却是风格各异。希望通过这样的记录,能够让一家家品牌背后的技术人员形象更加鲜活,让更多人感受到他们的可爱与坚持。
以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支撑的互联网行业通常被人们描述为简单粗暴,打破旧规范,建立新秩序的形象。传统的商业模式形成了多年积累起来的完整的行业规范和产业链条,传统行业中的传统企业在面对互联网商业形态的挑战时反应缓慢,缺乏应变的招数,更多的是被动的应变,而非主动的响应。传统行业往往过度关注于现有商务模式的利润来源,而对云生态带动的新型商务模式及生态(B2B、O2O、B2C 等)的潜在利润空间,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云计算、大数据)心存畏惧。围绕云生态,互联网 + 实现了:打破贸易壁垒,提升用户...
作为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之一,Java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从已经落寞的诺基亚到现在火热的电商系统,我们都能看到Java语言的身影。从1995年的第一个版本到现在的Java 1.8,我们甚至能从Java的版本迭代中看到不同时代编程语言关注的重点。经过了过去20年的发展,Java已经成为如今使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级语言。InfoQ专门发布一本迷你书,庆祝Java的第20个生日。
《云生态专刊》是InfoQ为大家推出的一个新产品,目标是“打造中国最优质的云生态媒体”。本期主要内容: 探究AWS开发者生态最佳实践、从一个OpenStack的失败案例看Ironic和Neutron组件的现状、成功部署OpenStack的十个小技巧、etcd:从应用场景到实现原理的全方位解读。
在提笔写这篇卷首语的时候,我们刚刚为 InfoQ 中国过完八岁生日。回溯到 2007 年的 3 月 28 日,InfoQ 中文站正式上线运营,从此中国的 IT 技术人有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成长的平台,InfoQ 中文站从一个不知名的翻译网站逐渐成长为输出全方位优质内容、对技术人有着深刻影响的媒体。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InfoQ 在中国 IT 发展的大潮中把握住了自己的方向,踏踏实实地为技术社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打造伟大的产品需要高效能的团队,持续进步是打造高效能团队的必要条件,而持续进步的引擎则是周期性的回顾会议。很多团队都会开不同形式回顾会议,名字也不尽相同,有的叫 Post Mortem,有的叫项目总结会,有的叫回顾会议。高效的回顾会议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优秀的产品背后,必定有优秀的团队做支撑。《中国顶尖技术团队访谈录》系列采访以各个国内知名公司的 IT 技术团队为线索,展示他们的文化、思想与经验。互联网蓬勃发展之后,IT 的力量从企业进入民间,为更多普通人服务;同时,软件越来越快的吞噬世界,企业级开发与消费级开发互相牵引而爆发。开源文化渗透到所有 IT 企业的各个角落,来自开源世界的开发者涌入企业,企业内部的开发者也纷纷学习开源。不同的架构思路、不同的组织形态、不同的管理体系、不同的文化哲学随着人员在企业间快速流动而四散,形成一个个与众不...
DevOps 并非是一个新的概念,为何每年还需要回顾它?这就好像敏捷开发一样。我们一开始只是听说有这样一个好的实践,有些人开始用了,有些人还没开始用;有些人用得已经比较深了,有些人则才刚刚开始掌握这个实践的指导思路。在掌握新概念、践行新实践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解。随着这个过程的深入,我们对“什么是 DevOps,什么不是 DevOps”这个问题会有更多自己的解读。
但是,重要的并非是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贴合概念本身,而在于我们实践的成果是否带...
本书是 Eric Evans 的《领域驱动模型》一书的精简版,让你在短时间内理解领域驱动设计的内容。这本书没有介绍任何新的概念,它只是概要总结了领域驱动设计的本质,抽取了Eric Evans 原书中关于这一主题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包括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各种领域驱动设计讨论群组等。这本书可以让你快速了解领域驱动设计的基础知识,但不能替代Eric 书中提供的大量事例和案例研究或者 Jimmy 书中提供的动手事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