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外唐网 > 分析资讯 > 

亿翰智库:2022年1-12月中国典型房企销售业绩研究报告【第102期】

时间:2023-01-01  来源:www.WaiTang.com  作者:外唐智库  来源:  查看:1532  

详细


&

解读


01

全年冷淡收官,跌势已成定局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房企销售业绩便进入到冷淡循环中,信心迟迟难以修复,偶发的冲击更是将略有修复的信心再度拉向更深处,销售业绩始终难有起色。

12月通常是房企冲刺年度业绩的关键时期,在这阶段,企业通常会推货、营销等方面有明显动作,进而带动业绩释放。11月开始,金融16条、“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等政策纷纷发力,有助于修复信心、稳定预期,对于销售业绩释放也有正向拉动作用。

但尽管利好效应出现,但疫情管控放开后,人员大面积感染造成生产、经营活动的停摆,人们的恐慌心理占据主导,除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外,人们更倾向于居家生活,这在短期内对企业销售活动的冲击难以忽视,所以,从数据上看,12月销售业绩同比表现并不乐观。12月,百强房企单月销售业绩实现7580亿元,环比增长35%。TOP10/20/30/50房企单月业绩环比分别为39%/36%/46%/39%。截止2021年12月31日,实现千亿销售业绩的企业仅有19家,较2021年的42家减少23家,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规模为王的时代已近终结,未来的竞争焦点也必然迎来新的转向。

具体到门槛值数据,各梯队房企的门槛值依旧未脱离负增长区间,其中TOP10房企门槛值为1700亿元,同比降幅为41.4%,较1-11月的39.6%扩大1.8个百分点,TOP30/50房企门槛值分别为640/352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48.8%/54.6%。

回顾2022年,“难”似乎已经不能再刻画人们所经历的挑战和绝望,政策进入窘境,市场陷入困境,企业历经险境,纵然如此,各方仍在艰苦探索,试图寻找可能的突围之举。


02

政策进入窘境

何时能破局重启?

如果说,行业经历挑战以来,政策上毫无动作,那必然是偏颇和不客观的,2022年之前,政策整体基调是处于偏严的状态,但2022年开始,政策便开始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

从对各主体的动作来看,消费者是第一利益相关方,也是各项政策最先发力支持的对象,“保需求”最先发力,从限购、限贷、公积金贷款、人才新政等政策持续松绑,低能级城市政策已到了松无可松境地,3月1日,郑州19条开始,二线城市开启需求支持,虽未有城市完全的抄作业,但是多城市也是在各自的框架做适度的调整和优化,杭州、南京、苏州、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都在原有严厉调控下,做了适度优化纠偏。“保需求”政策贯穿始终,低能级城市需求端的政策变动已经很难再提振冷淡的市场行情,核心城市由于自身支撑力强,市场仍有期待,政策上仍有放松的空间,倘若政策上有所调整,或仍能带动部分消费者需求释放。

在“保需求”的同时,针对于企业端的政策也在跟进,银保监会鼓励优质企业通过并购方式收购出险企业项目,助力企业风险化解,但是作用却微乎其微。7月停贷事件发生后,“保交付”的重视度提升,各地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推动“保交付”工作的顺利推进,包括预售资金监管加强、棚改统贷统还、保租房、收并购、鼓励AMC进场以市场化方式化解风险等,但“保交付”主要以项目为主体,着眼在项目端,对于整体风险的化解却迟迟难有成效。

由于政策的导向所在,“保需求”和“保交付”政策对风险化解并未发挥明显作用,萎靡的行情仍未有起色,信心仍在低位,预期仍是负向,风险进一步蔓延到稳健型民营企业。9月,政策开始向“稳主体”方向倾斜,11月开始,金融16条,“三支箭”齐齐发力,政策“稳主体”取向更明确,搭建企业金融融资底层,多家企业已成功申请发债融资,30余家企业发布股权融资计划,银行给予的授信已超过5万亿,种种动作为市场信心的修复带来正向拉动力,但是最终成效如何仍需要观察政策的具体落实情况,因为就目前来看,政策的推进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其一、能够覆盖的企业群体有限,最终能够受益的或仅是少数优质企业;

其二、能够发债的总量、融资的总量、能否通过股权方式融资成功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保需求”、“保交付”、“稳主体”多政策已形成了看似密集的行业救助链条,但我们也可以看出,政策的重心和落点都在“稳”,而无“救”的迹象,即使有政策倾斜,“房住不炒”都不可能出现任何松动,不存在“救”的可能,在政策端已尽可能的搭建起扶持体系,但是最终作用的发挥或仍有诸多约束。而当前行业呈现的问题已经超脱行业之外,更多的需要去关注经济形势,行业内政策的变动已经很难发挥更大作用,倘若经济形势向好,将带动地产行业更快恢复,更快出清。


03

行业陷入困境

何时会止跌企稳?

从行业数据看,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房成交开始转头向下,并持续萎靡不振,2022年以来,冷淡行情仍未有明显改善,4、5月由于特定利好因素释放,信心出现向好情形,成交短暂修复,但7月停贷潮起之后,市场展现出的向好迹象又再度失去,市场继续进入到探底进程中,迟迟难有起色,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业绩也并未如人意。

从统计局数据来看,“跌跌不休”能够贴切描述行业整体情况,至11月30日,全国商品房成交金额达到11.9万亿,同比降低26.6%,新开工、竣工、土地购置面积、土地成交价款、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在负增长区间内徘徊,单月开发投资创下历史新低,开发投资累计同比降幅扩大,展望全年,各指标很难由负转正,仅仅12月单月数据也很难扭转全年颓势,开发投资或实现历史首次负增长,全年新房成交或回到2017/2018年水平,难再有突破。

想必很多人都在猜想,市场什么时候才能出现转机,能够止住不断下行的势头,回到正轨?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冷清,是不是已经到了拐点处?

其一、总量到拐点,进入新平台期。从总量上看,2022年各种总量数据已经到了拐点处,到了峰值,从2022年开始拐头向下,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但2022年是不是一个底?这可能不太好量化,我们或可以这样来描述,2022年是总量下台阶的一个起始点,未来3-5年,总量或将在这一平台上下波动,而不至于出现突然的陡降。新房成交方面,14亿平米或是一个中枢,进入新平台期,很难再回归到最初水平,但也不太可能再出现大幅下跌,如进入到10亿平米水平;新开工与企业的意愿和能力有关,低水平徘徊或是比较确定的事件,而由于土地市场的同步冷清,需要警惕部分区域或城市的供给断层;开发投资层面,由于开发投入的滞后性,2023年开发投资也很难回归到正增长区间,大概率仍将维持负增长;

其二、疫情管控放开是不是会干扰市场修复的原有步伐?从疫情发展情况来看,疫情管控放开后确实出现非预期的恐慌,正常的经营、生产活动的停滞,人们的活动、消费意愿更弱,这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短期冲击是难以避免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疫情管控放开造成负面影响或会慢慢淡化,人们的恐慌心理也会逐步消退,疫情放开虽会对市场修复步伐造成干扰,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退。假如疫情造成的冲击超出可控范围,政策或会保持同步,尽可能对冲疫情造成的负面冲击。


04

企业历经险境

何时能化险为夷?

行业遭遇挑战,企业首当其冲,违约、出险已经不是行业新鲜事。稳健型企业也难免被波及,难逃困境,企业仿佛陷入到自救无路,求助无门的险境中,希望有道光可以紧紧抓住?而深陷险境中的企业,又何时才能化险为夷,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其一、利好因素已在不断释放,能够受益的群体已经开始享受政策带来的正向性,但是政策作用的释放仍需要时间,信心的修复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其二、已然出险的企业很难再完全回归到过往的发展路径上,大概率慢慢退出或不断压缩规模;

其三、有优势的企业在此阶段内掌握了更多的先发优势,加速了融资、投资的进一步集中,这些企业或成为行业未来长期竞争的主力,并决定行业未来的格局,真正能掌握的话语权的企业有哪些,当前已有迹可循,未来的竞争焦点都将集中在这些企业之上,可以肯定的是,竞争的重心绝非在规模本身,专业的竞争、品质的竞争都是大潮之下的必然归属;

其四、现在企业也有了一个共识,无论行业什么时候能够走出困境,高杠杆都不可能再持续下去,需要从根本上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根源上做轻,战略上轻、业务上同样轻,轻资产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可能,代建更是被多方看好,虽有难度,但也具有可探索价值,对于经营稳健的企业来说,代建提供了一种新的增长极和业绩增长点,对于已经出险的企业来说,代建提供了一种可尝试的出路。

今时不同往日,环境不同,处境不同,旧的模式,旧的思考方式显然已经无法再适应新的发展潮流和趋势,行业很远,道路很长,企业需找到新的路,走的更远,更稳,怎么做?国央企进,民企稳。

其一、国央企要进。布局上做强,抓住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精准优化布局;业务上做好,修炼好内功,在专业上,品质上,服务上推陈出新,破局重塑;

其二、民企要稳。在社会责任方面要稳,切实做好保交楼第一要务;也要做实,做牢,做好资产负债表,力争在庞大的行业空间中占有一席之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归亿翰智库所有




上一篇:
上一篇: